20090620 喜樂手工蛋捲店福音出擊

『信心充足,能站立得穩。』西4:12

喜樂有一股「神奇的魔力」,讓很多特殊孩子一直想來,各種狀況的孩子在這裡互相學習接納、包容、尊重、給予。我們看見很多的孩子從剛開始默默地待在角落不發一語,進步到願意與人表達溝通、擁抱,心裡充滿喜樂,情緒安定。倍慧是其中一例,更特別的是她現在是我們喜樂手工蛋捲店的「老板娘」哦!身障孩子有機會可以創業,找到一條謀生的道路,自己蒙福也成為祝福人的出口。

“她原來是位中度智障的女孩子,個性內向害羞,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以及自己努力學習下,她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大增,也學會了做手工蛋捲。前幾年還升格當店長。今年初倍慧自行創業,在華山市場開了一家手工蛋捲店,一圓當老闆的夢想。她也是個單純仰望神的女孩,她的禱告很有力量,她把她的店放在上帝手中,她跟上帝禱告說:「神啊!你是我們店的大老闆,求你給我們大訂單。」上帝果然應允她的禱告,隔天蛋捲店的業績比平日成長三倍。”(摘自小S老師的伊媚兒)。喜樂家族的部落格有她精采見證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oysswan/14788832



我們小組現有5人,倍慧和李老師是我們小組的成員,娟姐今天去考試,為了回應倍慧的極力邀請,幫她們加油打氣,我和小S老師相約在星期六的中午來到位於捷運善導寺站5號出口的華山市場,探訪在這裡工作的倍慧、小婉、阿嘉及李老師。



原來華山市場在這裡!若不是這次的福音出擊,我常和它擦身而過。

華山市場屬於台北市市場處管轄,是公有零售市(商)場。民國69年2月開業,攤商來源:聯勤總部附近攤販,有鑑於市場位於捷運善導寺站並配合華山藝文特區之環境特色,市府於97年度將市場1樓作整體性規劃,97年10月1日正式以傳統市場結合創意市集之全新經營模式重新開幕。地址:忠孝東路1段108號。使用樓層:1、2樓。(摘自台北市市場處網站)

“老舊的傳統市場經過改造,有了全新的開始與活力!擁有30 年歷史的台北市華山市場,經過台北市政府挹注900萬元經費,重新整裝,擺脫傳統市場的模式,購物空間變得更加乾淨有條理,並朝複合式經營,讓民眾前來買菜同時,也可以順道逛逛「創意生活市集」,增添購物的樂趣。”(摘自網路新聞)





一進入華山市場,往右看第一家就是「喜樂手工蛋捲店」,上面掛著我們「老板娘」倍慧大大的福音見證,看到我出現,笑臉迎人,李老師也熱情地打招呼。小S老師先到,直誇倍慧很有老板娘的架勢,工作投入。







看著電腦桌上方的滿檔的行事曆行程,就知道業績果真不錯,還要加班趕工呢!



另一位新好男人阿嘉是自閉症中度,也是情緒穩定很多,改變很大的孩子,除了李老師一路上帶領有方,娟姐常為孩子流淚禱告也是關鍵。



李老師常在小組裡與我們分享阿嘉「得人疼」,順服聽話很有規矩,是華山人氣很旺的孩子。果真不錯,我們真是親眼目睹阿嘉很蒙周邊攤位的阿姨照顧!阿嘉每天下午都會等著吃店裡的果凍,是他的飯後「儀式」之一,我問他最喜歡什麼口味,他說:「草莓!」我和自閉症的孩子間可以「有問有答」,真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。

















因為下午要到華山藝文特區義賣,倍慧今天沒有現場做蛋捲,但在另一角落,有一位媽媽默默地在做蛋捲,她是阿婉的媽媽。阿婉是腦麻的孩子,是一位聽障者,也是李老師帶在身邊親自指導的孩子。








蛋捲被堆疊像金字塔般一整盤地被端出來,阿嘉俐落地按口味包裝、封條、上標籤,偶爾也銷售,很有次序與效率!






最近台北市舉辦了一個傳統市場節的活動,票選”天下第一攤”,網路投票時間自98年6月10日至98年7月10日止,目前喜樂手工蛋捲店暫位居第一名http://www.2009market.com.tw/p4-ballot-part2-2.asp,小S號召親朋好友鼎力相助,她和倍慧極力關注票數發展,比總統選舉投票結果還認真的呢!









「信心充足,能站立得穩。」牆上吊掛著竹簾上這麼寫著。



下午二點要到華山特區,於是大家一起動手搬運開賣物品,整裝上車,朝忠孝東路、八德路交叉路口及金山南路、金山北路交叉口的綠地與舊廠房前進。






找到我們的攤位後,開始整裝門面擺攤,倍慧和阿婉很有擺售經驗,把銷售標旗、直立看板立定位,待售的各種口味蛋捲、餅乾、果凍紛紛擺放上架,不一會兒就搞定一切。






我們5個人手牽手圍成一圈禱告,祝福今天生意興隆。聽這裡的工作人員說,為營造一個類似天母跳蚤市集的概念,邀集商家在這裡販售,今天是這裡試賣的第一天,如果效果不錯,每週六、日都有固定的攤位。晚上旁邊的廣場也有音樂活動表演,除了吸引路過的人車也讓光華商場的人潮沿續到這裡。






客人陸續光顧攤位,老板娘拿著試吃蛋捲在旁介紹帶動銷售,成交後,阿婉負責收錢找零,二人分工合作,很有默契。小S、小芳和我偶爾閒聊,偶爾叫賣炒熱氣氛,還說要把歌舞團帶來這裡表演帶動買氣,來場unplug的演出。






上帝常差派天使幫助蛋捲生意,除了工作人員為我們保留一個好位置,詢問有什麼樣需要,也親自買了今天開市的第一包蛋捲;市場攤位旁的美女阿姨騎著腳踏車來幫我們補貨;親切的里長伯也親自下海為我們攤子掛上紅布條,照相留念;連小芳去買杯咖啡,行動咖啡車的帥哥店長也被邀來採買我們的蛋捲;以前一位裝備中心的牧師也在這裡出現,她不但買了蛋捲還說要回附近的教會號召人來這裡買!很蒙福吧!










老板娘看到斜對面的攤位有二部很酷的車直嚷著要過去瞧瞧,原來是二台30幾年的古董車,經過改裝後,一台賣生啤酒,一台賣黑輪,我帶著相機幫她拍照,一直跟我說一定要寄給她哦!!我會的!老板娘請放心!!










我原本對這塊空地很陌生,只知道廢棄閒置已久,看到陸續揹著相機前來的攝影迷,好奇他們究竟在拍些什麼?原來在這些攤位後面,還有鮮為人知的酒廠故事。趁著空檔,前往一探究竟。






「樺山」之名是從日治首任臺灣總督「樺山資紀」而來,今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當時就位於樺山町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前身為「臺北酒廠」,創設於日治時期1916年,原為民營,後由殖民政府收買,稱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酒工廠,光復後,由政府接收,改名為臺灣省專賣局臺北酒工廠,1949年,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,又改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第一酒廠。1987年4月1日,酒廠遷至臺北縣林口工業區,舊廠房經藝術家爭取,現在是展演活動的場地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原有空間有高塔區、米酒作業場、四連棟(紅酒貯藏庫)、再製酒作業場等等建築,都具有歷史意義。現在由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經營管理,呈現全新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。(摘自台北旅遊網網站)

華山藝文特區是台北市的市定古蹟。佔地22,000平方公尺,主要為四連棟、烏梅酒廠、辦公室、果酒禮堂、行政大樓、藝術大街以及沒有開發到的部分。地址為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。






酒廠員工生活的勞動故事,也有70多年的光景,酒廠員工和社區住民長達數十年的生活記憶中,如煙囪的煤渣飛落身上,果酒禮堂播放電影,酒廠全家老小一同加班生產的酒製品等種種事蹟,在空間中印下酒廠「以廠為家」的痕跡。









但隨著經濟發展,位於市內鬧區,因地價昂貴,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,公賣局遂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,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。於民國76年4月1日,酒廠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,台北酒廠正式遷移。



園區前寬闊的綠地,展示著名為「島嶼系列」的青銅雕塑,作者為楊柏林。



高塔區(古蹟建築)為三層磚造水泥結構,建於1920年11月,最早是做為釀造米酒的空間,因分別於不同年代逐次修建而成,整區樓高起伏錯落有致,搭配局部木桁架及斜屋頂,呈現不同時代的工法及建材特性。高塔部分的正面、平面都有嚴謹的對稱性,入口處原有一鑄鐵托架的木製雨庇,而正面有山牆、拱圈、飾帶裝飾,牆面為洗細石,並有間隔合宜之溝縫形成立面水平元素,搭配多扇直立木窗及木構弧拱窗,構成極具特色的建築風貌。(摘自華山創意文化園區)







四連棟建造於1933年3月,最初主要做為「紅酒貯藏庫」,光復前紅酒停廠,才開始儲放太白酒及烏梅酒;在1981-1987年因金山南路拓寬,面積縮減,而改裝成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,之後於2003年1月指定為歷史建築。空間特質為獨棟式長形廠房建築,室內為長廊式的空間,鋼骨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,加強磚造結構,立面有山形山牆作為建築入口,山牆上拱頂石裝飾,牆面有弧拱窗、洗石子窗櫺、洗石邊框裝飾、水平裝飾帶,搭配內部大跨距的鐵桁架石綿瓦屋頂,大尺度室內挑高空間,是富現代建築特色之建築。(摘自華山文化園區)







烏梅酒廠(自製品倉庫)建造於1931年3月,原為「貯酒庫」,最初稱做「自製品倉庫」,貯放自製成品酒類,於2003年1月指定為市定古蹟。光復後因烏梅酒暢銷,曾置放數十個60公石的大型琺瑯桶,用來儲存烏梅酒半成品,1970年代,空間機能轉換,又回復成貯放成品酒類的倉庫。整體空間為獨棟式廠房建築,長廊式的室內空間,鋼骨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,加強磚造結構,其中建築物的開窗都設有窗柵,光線射入有一定控制,代表倉庫存物防曬的特性。其中,混凝土框架的斜撐樑、與屋架相接的托樑石,大跨距的鐵骨屋架,三項特色都見證了1930年代台灣工業建築的技術水準。廠房因裸露無裝飾的柱樑系統、架設其上的槽鋼桁架,並以橫向之列柱露空的視覺穿越感,加上牆面四周氣窗和立窗的光線射入,亮度適宜地照印於空間,以人的觀看散發另類魅力,空間說可激盪人文創作之靈感。(摘自華山文化園區)




「再製酒作業場」為長廊式獨立空間,大型角鐵屋架,具縱深透視感,是服裝、電視、電影等人士最喜愛使用的空間。















煙囪(煙突)係配合鍋爐(汽罐)設置,建於1931年酒廠新工場建設時期,由專賣局委由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。煙囪底部內徑2.5m,頂上內徑1.2m,初建時高達50m,一度成為台北進步的地標。1970年代,煙囪因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燃重油,乃截短煙囪3m。(摘自華山文化園區)













千層野台位於行政大樓與高塔區之間的戶外廣場,2003年完成,廣場中央是藝術家張忘的作品「陶醉」景觀噴水池,將陶藝與噴水池融合為一,是最吸引人的焦點;木製的舞台劇場,周邊千層綠樹成蔭,園區的古蹟-高塔就在野台邊上,更增添野台的古意,適合小型的露天活動及展演。(摘自華山文化園區)



















網路新聞上說,希望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朝向「文化創意產業、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」的方向發展規劃,使其具有領導性的優勢,許多空間也交由各藝術團體做活動空間使用。身為台灣第一個「創意文化園區」,開路先鋒的華山,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代表,更肩負著引領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使命。要結合藝術與商業共生,經營上誠屬不易。

還要回家繼續未完的專題報告,就先告辭了!老板娘加油哦!上帝祝福妳!

0 意見:

Copyright © 2009 - 跳舞有時 - is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
Smashing Magazine - Design Disease - Blog and Web - Dilectio Blogger Template